大肠癌通常起源于结肠或直肠的内膜,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为不同阶段。病理学上对大肠癌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两种类型。原位癌是指肿瘤仅限于黏膜层,并未浸润至肌层;而浸润癌则是指肿瘤已经向黏膜下层浸润,并可能扩散至肌层、黏膜下层、肠壁甚至其他器官。
大肠癌的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的大小、生长型态以及组织学类型等方面的改变。一般来说,大肠癌的大小越大,浸润范围越广,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也越明显。形态学上还可以根据肿瘤的生长型态来判断其侵袭性。浸润类癌具有较为不规则的形状,呈明显的溃疡状或贝壳状,其细胞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;而菜花状癌则呈多个小高块状,边界清晰,通常细胞分化程度较高。
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腺癌、黏液癌、鳞癌和小细胞癌等。其中,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,占大肠癌的70-80%。黏液癌因其细胞表面产生黏液而得名,通常表现为肿瘤内有大量黏液积聚,占大肠癌的5-20%。鳞癌则起源于结肠和直肠的鳞状上皮细胞,相对较少见。小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类型,细胞体积较小,核质比例高,易发生远处转移。
早期诊断是大肠癌防治的关键。目前,可通过结肠镜、钡剂灌肠、血液标志物等手段来早期诊断和筛查大肠癌。其中,结肠镜是较常用的诊断工具,它可以直接观察肠壁的改变,并进行活检以确定诊断。钡剂灌肠则通过摄影技术观察肠道腔内的病变,但它无法直观地观察到肠壁的局部改变。血液标志物如CEA(癌胚抗原)等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是否有大肠癌的存在。
对于大肠癌的治疗,一般包括手术切除、放疗和化疗。早期的大肠癌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来达到治疗目的。而晚期的大肠癌发生转移较为常见,常需要结合化疗和放疗来控制病情。化疗主要通过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,而放疗则使用电离辐射杀死癌细胞。
总之,大肠癌的病理常识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。了解大肠癌的病理学特征,对于提高大肠癌的发现率、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。同时,通过积极的治疗手段,可以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。